咨询热线

400-021-1751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历程
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历程

更新时间:2014-08-29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2608
 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问世以后,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很多行业。本文上海元析就带大家来了解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过程。

  分光光度法始于牛顿( Newton)。早在1665年牛顿作了一介罈人的实验:他让太阳光透过暗室窗上的小圆孔,在室内形成很细的太阳光束,该光束经棱镜色散后,在墙壁上呈现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的色带。这色带就称为“光谱”。顿通过这个实验,揭示了太阳光是复合光的事实。

  1815年夫琅和费(J. Fraunhofer)仔细观察了太阳光谱,发现太阳光谱中有600多条暗线,并且对主要的8条暗线标以A、B、C、D…oo。H的符号。这就是人们zui早知道的吸收光谱线,被称为“夫琅和费线”。但当时对这些线还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。

  朗伯( Lambert)早在1760年就发现物质对光的吸收与物质的厚度成正比,后被人们称之为朗伯定律;比耳( Beer)在1852年又发现物质对光的吸收与物质浓度成正比,后被人们称之为比耳定律。在应用中,人们把朗伯定律和比耳定律联合起来,又称之为朗伯—比耳定律。

  1859年本生(R.Bunsen)和基尔霍夫(G.Kirchhoff)发现由食盐发出的黄色谱线的波长和“夫琅和费线”中的D线波长*一致,才知一种物质所发射的光波长(或频率),与它所能吸收的波长(或频率)是一致的。

  1862年密勒( Miller)应用石英摄谱仪测定了一百多种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。他把光谱图表从可见区扩展到了紫外区,并指出:吸收光谱不仅与组成物质的基团质有关。接着,哈托莱( Hartolay)和贝利(J3alley夕等人,又研究了各种溶液对不同波段的截止波长。并发现吸收光谱相似的有机物质,它们的结构也相似。并且,可以解释用化学方法所不能说明的分子结构问题,初步建立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,以此推动了分光光度计的发展。1918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研制成了世界上夕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(不是商品仪器,很不成熟)。此后,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很快在各个领域的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应用。

  随后,人们开始重视研究物质对光的吸收,并试图在物质的定性、定量分析方面予以使用。因此,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以比耳定律为理论基础的仪器装置。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后,美国Beckman公司于1945年,推出世界上*台成熟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。从此,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的应用开始得到飞速发展。

  文章由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整理编辑!

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
  • 联系人:销售部
  • 地址:上海市松江区南乐路1276弄115号9号楼6层
  • 邮箱:metash@163.com
  • 传真:021-64550468-8010
关注我们

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

扫一扫
关注我们
版权所有©2024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备案号:沪ICP备19006507号-2    sitemap.xml    总流量:622752
管理登陆    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